文/鴨子
總是個人的我,在重新當學生之後,終於可以圓我的社團夢了,很興奮也很緊張,雖然我一直給自己勇氣如果沒人來也不要傷心,但是在陸續有些熟面孔跟很新面孔到來後,我是感動的。這是[放狗]活生生的第一次!
第一次社課談同志議題,是想在高雄同志遊行前讓同志議題被討論,希望透過同志議題談論友善社會氛圍的可能性,重點不在確認自己是什麼,更沒必要臆測別人,而是尊重每個人為自己所做的決定。我相信任何人都有能力表達、任何情緒與言論都值得被傾聽、任何人說話的權利都要被尊重;身為參與者,我對社團的互動其實只有這個堅持,具體有什麼業績產出我其實不在意,參與的人的樣貌是清楚豐富多元的,才是一個集體運作要守住的原則。本來有些擔心自己明確的主觀,也敢積極表達,是否會形塑一種政治正確的氛圍,而壓抑到別種言論的出現,但後來我懂了一件事,我大可以暢談我的想法,但要確保我從未壓抑或否定別人發言的權利,我可以積極邀請對方也試著表達,但是彼此不需要預設對方會受傷或跟我立場不一樣而不敢說話,不然互動只會陷在鄉愿的好來好去但不問事理的和諧中,那很膚淺,也無助於理解。
社團一開始,參與的我、程洋、郭柏宏、柏萱、湉、釋然、青蛙、阿班都是友善的直和同志,自我介紹後,分享對社團的期待,及對同志議題的看法,因為有中國籍交換生釋然的參與,我們交換了台灣跟中國同志的處境,及台灣同志運動的脈絡。
中山同志文化研究社(中山G.Bi.拉)朋友有來,聊著聊著,談到同志社團的運作,才知道原來同志社團間會跨校辦舞會和聯誼,我納悶我怎麼都不知道哪兒有同志社團的訊息?為什麼同志社團只能辦聯誼性的活動?好性會跟一些同志團體有「同志友善校園指標」,我們聊了在校園哪些舉措會讓同志感受到不友善,及如何從制度上落實為一個尊重多元的校園環境。
我疑惑,同志社團之所以成立了也不知道在哪,無法現身有社會汙名對現身的壓力,歧視是實然還是預設,如果沒有錯,有沒有理直氣壯的面對姿態的可能性?像我,因為很小就在日本漫畫裡對同志、愛滋感染者、女性自主、社會運動、資源分配、有機農業…有些概念,所以當我後來在一些歷程,有認知基礎可以正向的去面對,甚至我還看過加拿大兒童繪本有題材是:我怎麼和感染愛滋的同學相處,讓孩子可以認識愛滋的感染途徑,減少汙名恐慌,知道怎麼去面對相處。我想這樣的資源是多元社會要提供的,你是什麼、你幾時要確認是你自己的事,但維持一個相互尊重、可以談論的社會氛圍是重要的。
操作上,學校圖書館或諮商輔導中心可以有相關的書籍、電影、繪本、漫畫;同志社團辦認識同志與友善校園的活動超有正當性,加入同志社團並不必然就是同志,而且可以結合學生自治團體或其他社團共同籌辦,像是同志電影文學週,跨校巡迴,讓有需要的人可以接近資源。或許在嘗試站在陽光下後,彼此預設的相互「不能接受」迷思就有被打破的可能性,或讓議題被認識被討論,學習如何和「多元的可能性」相處。
感謝雨天,讓避雨的孟勳跟孟興出現,孟興提出他對同志教育的想法,給大家一個澄清真愛聯盟移花接木事件的機會,和具體討論對同志態度跟制度規畫的重要過程。同志教育是否要有、要用什麼樣的教材內容、合理的受教年紀該定在什麼階段、會造成什麼影響、社會在擔心什麼…大家陸續提出各自的主觀想法,不用顧忌自己言論講出來會被攻擊,就算是異議也能放心的講述跟討論,是很好的團體文化,也是讓人能在集體中長主體性的很重要的條件。就我自己,我會覺得同志教育的重點在於提供資源資訊、教人尊重別人為自己所做的選擇,讓環境友善使性別氣質中性的人在校園中不會有壓力或被傷害。
日後的社課方向就是從每個成員的興趣來扣合跟高雄的關聯,使用些材料來做討論,讓每個成員在社團中有自己清楚的樣貌,這時代已經不流行樣貌姿態一致的集體了。期待下周的特教主題,讓我更認識高雄一些,認識世界的觀點豐富些,也期待聚個幾次,志同道合的夥伴多些!喜歡~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
「同志友善校園指標」
學校是否把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納入反歧視政策並放進手冊中(如:學生手冊、教職員人事手冊)?
學校是否把對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反歧視政策放在學校介紹資料上
同志議題與政策被納入教職員的職前訓練
學校的表格能夠尊重同志家庭,在表格中能涵蓋多種家庭形式(包含同志組成的家庭)
老師與行政人員用「伴侶」來代替「先生」「太太」
學校會針對教職員舉辦同志議題的工作坊
學校會針對學生舉辦同志議題的工作坊
學校會針對父母親舉辦同志議題的工作坊
校園刊物會出現同志議題的文章
學校針對同志制訂反騷擾政策
圖書館有大量同志的書籍
校園內有同志社團或服務同志學生的單位
多數課程將同志納入教材中(如:歷史、文學、公民教育、輔導活動等等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