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鴨子
從高一立志當社工,到如願進東海社工就學,回想我的大學生活,發展在四個軸線,念書、到社福機構當志工、打工賺生活費、在街頭參與社會運動,其實我一直在找認識與介入社會的方式。
社福機構讓我滿溢的熱情有個服務的位置,但是我看到只能殘補式提供服務的侷限,而且我壓根不認為活成這樣、遇到這些困難會純粹是這些個人的錯,所以轉而走到現場,去了解這世界運作的我所不知道的片面。原來我骨子裡一直有社會學看世界的眼光,只是我習慣走到現場去認識世界,而非從書本,我是個急需要體驗才能真的理解的人。
社會運動的政策倡議工作模式和抗爭劇碼,在參與多年後我已經有些疲乏,也看到運動始終小眾,而且菁英代言,即便團體間會串連,我卻是活在同質性很高的網絡中,種種盲點與疲累,我為自己找個學生身分來到高雄,好認識我不熟悉的南台灣,想在人稱沒有什麼資源的台北以外闖闖,看有什麼新鮮事。
以為脫離社運中心的天龍國,我能夠充分身心休息,但不然,官僚且僵化的中山校方之種種不可思議行徑,讓我和同學揭竿起義,開始我在南方生活的忙碌。也在瘋狂投入一年後,在實踐中而有能力反思,看到校園民主的問題、看到人的自主性和關係對待課題、看到社運跟學運的關係、看到普遍去政治化的社會氛圍,理解了運動要從脈絡和社會基礎出發,所做的事要能累積詮釋和網絡與有目的,過程中內化了組織工作者的思考和工作方式。從校際串連、高教議題、校外講座籌辦,一次次看到網絡開展的重要性,明白還是得回到校園做組織才有基礎,讓所運作的一切有網絡承接,沒有集體,難有學生主體性,沒有團隊,想做的一切都難以執行,所以,來個學生社團吧。至少,讓一些思考不夠主流的人一個找到志同道合夥伴的地方,保有相互陪伴、對話跟行動的可能性。
這個社團要做什麼,有些想像,像是認識高雄在地的人、事、物、空間,期待能寫高雄的草民史、空間社會史,構想社課可以放「眼淚》」,讀書會可以看奕齊的《黨國治下的台灣「草民」史》,演講可以請高雄在地的用行動創造高雄改變的運動者來說故事,可以到一些場子做田野觀察,可以安排高雄城市旅遊路線…而後來,想有個「回到在地生活脈絡、回到個人生命脈絡的」明確方向,保留極大的彈性由社員共同規畫社團要玩耍的事。每個人都有些經歷、網絡和資源,都能成為社團的資本。無論想認識人或在地組織建立人脈、想學什麼工作技能,我有信心在[放狗]不光是學寫計畫書,那太真空了,能實戰的籌辦活動才好玩,只要集體想玩,就熱熱鬧鬧的玩真的!
學生的生活畢竟單純,對社會運作跟人的多種樣貌認知有限,來自能接觸的人及生活體驗很有限,如果只是過著念書、娛樂的生活,其實很可惜,畢業後進入職場,時間被制約,很難有多大的條件和勇氣去嘗試新鮮事,學生身分有時間的自由,不讓自己活得精彩點其實可惜了。社會運動向學生敞開,異議性社團就是從學生生活通往認識世界的那道門,走過去,就是真實的豐富的世界。不會沒有門道,走過來就好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